作者: 常魯燕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1-06-02 10:10
“我只是做了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應該做的本職工作,我就是一個研究玉米增產的‘農民’。”榮獲2021年菏澤市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稱號的曹鳳格,謙虛而質樸地描述玉米育種這個她干了十多年、愛了十多年的事業。她化身“候鳥”,用連續13年“南繁北育”的奔波勞碌、科研攻關,“銜”起了一粒粒金燦燦的高產優質玉米種子。
曹鳳格出生于1970年,1990年從菏澤農業學校畢業后,一直在市農科院從事大豆育種和玉米栽培工作。直到2006年,曹鳳格服從組織安排,進入玉米研究所,開啟了玉米育種之路。現任市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、研究員。2020年榮獲“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”,2019年被國家南繁領導小組授予“全國南繁工作先進個人”稱號。
農業科研工作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田間觀察和操作,對曹鳳格來說,一塊塊玉米試驗田就是她的“辦公室”;頭上戴草帽,脖子上搭毛巾,穿著臟兮兮的工作服,便是她的日常裝扮。一年四季,她不是在試驗田里忙于調查、套袋、授粉,就是收獲后考種、脫粒、排種,幾乎沒有時間與親人相聚。
玉米生長期間處于炎熱的夏季,為更好地了解玉米的特征特性,曹鳳格常常上午9點走進田間,下午3點才能出來。特別是授粉期恰逢三伏天,對體力和精力都是一種考驗,花粉落到臉上、脖頸、身上,汗水和花粉混合在一起,渾身上下沒有一處干的,一天下來渾身臟兮兮的。
“干這一行這么辛苦,您后悔嗎?”采訪時記者問道。
“不后悔。”曹鳳格毫不猶豫地說,當老百姓表達出對品種的滿意、增產多少的時候,就是對她最大的回報。
“菏澤還有做玉米育種的?”時隔多年,曹鳳格仍然記得,剛從事玉米育種工作時,有一次外出開會,一位專家這樣問她。
“當時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我,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,為了打破菏澤玉米育種研究落后局面,我暗暗下決心,一定要讓菏澤的土地上種上咱們菏澤人自主選育的玉米品種。”
回到家的第二天,她早早起床,自費從早市上買了所有品類的玉米種子,一排排擺在窗臺上。曹鳳格仔細觀察、區分,記錄它們的特征,再把種子一顆顆地種到地里。
“從發出第一株幼芽開始,每天都要到地里轉著看,一般都是早晨七點左右去,看著看著就忘記了時間,有時候出來一看已經是下午一兩點鐘了。”曹鳳格說。
為加快育種進程,2008年11月,曹鳳格扛起行李,孤身前往海南南繁基地,從此,她便像“候鳥”一樣,每年忙完了菏澤的玉米育種和試驗工作,11月中上旬就到海南試驗基地,開展玉米新材料的創新加代、新組合組配及優異組合的擴繁等工作,以一年兩代的速度選育玉米新品種。一年里,她有7個月在菏澤,5個月在海南,年年追著太陽跑,南繁北育,一年要過兩個夏天。
南繁試驗基地在偏遠的農村,一天中大部分時間曹鳳格都在試驗地里忙碌,她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陪伴著10多畝地的玉米,從播種、管理、授粉到收獲、晾曬、脫粒,再和收獲的種子一起回到家鄉。
“海南是育種專家聚集的地方,積極同育種專家交流,向他們學習,既能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,吸取他們的經驗教訓,找出自己的不足,又能廣泛征集玉米育種材料,了解育種信息,把握育種方向。”曹鳳格說。
從2006年開始做育種,至今15年了,隨著育種經驗的積累,曹鳳格不斷嘗試拓寬創新育種模式,形成了自己的育種特色,育成了菏玉127、菏玉157、菏玉167、菏玉138、菏玉19五個品種,在全省和菏澤都有大面積示范推廣種植,增產顯著。
“科研工作者不是農民,卻比農民更辛苦,現在農民種收都是機械化,搞育種種收管都非常精細,需要人工操作。”市農科院副院長谷傳彥說,從事玉米育種工作十多年來,曹鳳格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,從2014年育成菏玉127,至今已選育出5個玉米新品種,菏澤從全省倒數的水平進入了全省先進行列,為農業生產作出了貢獻,當選最美科技工作者,曹鳳格當之無愧。
如今,為適應農業機械化和社會發展需求,曹鳳格還在不斷調整育種方向,她的科研團隊正致力于籽粒機收、糧飼兼用和鮮食玉米品種的選育工作,爭取以更好的品種服務于農業生產。
記者 常魯燕